【大叔的愛意義大於喜劇!了解LGBTQ+香港發展及推介影集!】

港版《大叔的愛》深得不少觀眾歡心,更是香港首部主打BL(Boy’s Love)的劇集。不過,多元性別(LGBTQ+) 以往似乎也是港人的禁忌,在近年才開始受注視及拍攝成電影劇集;而鄰近的台灣,同性婚姻也於2019年合法化,寫下一個重要的歷史。The Wave十分支持可持續發展,「多元平等」作為其中一個概念,現在為大家總結一下多元共融在香港的發展,及幾部相關題材的精彩劇集及電影吧!

從文化上消除平等多元

可持續發展之中的多元共融致力促進社會、經濟和政治方面能包容所有狀況,不分年齡、性別,殘疾、種族、民族、出身、宗教或經濟等因素。

在這方面,文化上的推動便不可或缺。近年香港電影明顯變得多元化,探討社會議題,更多非港人、同志演員、導演參與的影片獲得肯定。 不只是在同志驕傲月,我們也一直宣揚平等多元文化,推動永續發展﹐The Wave透過Wave Movement各類型活動,激發大家對社會議題的反思。

多元共融有很多種,The Wave 現時亦有兩位員工屬於多元人才,我們了解過他們的性格後,都認為The Wave是一個適合的平台能讓他們發揮所長,更希望為企業帶來進步,讓The Wave 作為業界的榜樣。按此了解The WaveWave Movement

4部電影及劇集LGBTQ+推介

《大叔的愛》
香港版《大叔的愛》翻拍自日劇,BL及喜劇情節成功迷倒不少觀眾,更成為香港第一部以同性戀為主線的劇集。幾位主角搞笑的表情及行為讓觀眾較「易入口」,黃德斌飾演的上司KK更反映著不論年紀、性別也能夠勇於追求自己所愛。在劇中,亦有不少兩位男主角田一雄及凌少牧情侶相處情景,讓人感覺也與異性戀無異。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去年的台灣同志題材電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上映後亦迅速爆紅,反映在以往的台灣,同性戀是個秘密,在時代的抑壓下,兩位男主角未能衝破社會的枷鎖。在成長時,他們對性向感到迷失,也是不少人會遇到的問題。

《性愛自修室》
這部Netflix影集描述高中生的青春期困擾,以主角為同學提供性愛診療室為主軸,由情侶之間面對的性問題、身體自主權、性騷擾、出櫃等故事,讓已離開校園生活一段時間的朋友們,也更了解不同族群的世界,打破原有的印象!

《Call Me by Your Name》
相信各位對這部電影亦不陌生,2017年推出後得到國際好評,與其他LGBTQ+ 題材相比,它更多了一份浪漫,不管你喜歡誰,也可勇敢地表達感情。更重要的是,電影中主角父母的想法十分開明,對他們的關係沒有加以阻撓,絕對是為多元性別人士打下了一支強心針。

 

圖片來源:ViuTV,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Netflix, Call Me by Your Name

× 馬上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