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只是表演藝術?
「我舞故我在。」在鎂光燈下,觀眾聚焦在舞者身上,她一跳、一躍、一動,利用身體做出不同的動作,以身體表達自己的情感,盡力讓觀眾感受舞蹈的意義,她在享受舞台,同時透過舞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傳開,她就是舞者Michelle,對她來說,舞蹈不只是表演藝術,更是她活著的證明。
從迷失至找到方向
Michelle從六歲起學習跳舞,當中也試過迷失。她當時入讀了演藝學院,主修芭蕾舞,但自覺天資不足,不時與他人作比較,而課程亦較著重技巧訓練,多於情感上的表達,令她當下難以利用舞蹈連繫自己的情感世界,只追求技巧而逐漸迷失自我,常常想「到底跳舞是否適合自己?」、「我是誰?」等問題,但2008年的四川地震,卻令她反思舞蹈的作用,萌起舞蹈與治療的關係。
「身體受的傷,永遠不及心靈上的傷那麼痛。」看到有關天災人禍的新聞,她開始思考到底舞蹈是否只是一種表演藝術,還是有治療的力量?她由2008年起接觸舞蹈治療,過程中讓她重新體會到身、心靈合一的和諧,並在身體動作中感受自由的表達,她也想把這種感覺帶給受傷的一群,讓她們能發現自己的價值。於是去年她更到美國紐約就讀舞蹈治療的碩士課程,接觸有需要的人士,進行社區融合的工作。初期不少人自覺沒有天份或沒有舞蹈訓練而抗拒跳舞,但她卻不斷鼓勵大眾,「其實每人都有身體和動作,哪怕是一個簡單的呼吸都已經可以代表自己的心情狀態。每次看到小孩子自在率真的表達,不禁慨嘆人漸漸長大,愈來愈容易給予自己的枷鎖和限制。」只要願意跳出框框,你我也能正視自己,向大家表達最真實的一面,正如The Wave一樣,鼓勵各創業家,讓大家突破自己,其實你所認為不可能的事,也是可能的。
舞蹈為共同語言
跳舞是以身體來溝通,無需言語,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大家都可以一起感受快樂。她喜愛跳舞,認為跳舞可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她有一次到緬甸旅行,言語不通亦無阻她與當地小孩溝通,當他們手拖手圍起圈來,放聲高歌,簡單的節拍與聲音成了他們的共同語言,一起隨歌起舞,笑容在臉上綻放,令她感受到跳舞帶來的快樂,發覺世界因舞蹈而變得和諧,雖然大家素未謀面,甚至彼此的姓名也不知道,但那一刻大家的身心也很貼近。她表示有些跳舞學生患有腦麻痺症,身體活動上有阻礙,但他們在跳舞時只以眼神交流,便能明白對方,溝通不只利用言語,更可以身體,而最重要的就是需付出真心,給予耐性與對方建立關係,把自己融入對方的世界,信任彼此。而The Wave亦予以真心對待創業家,希望能在創業路上助他們一臂之力,故會舉辦不同活動來凝聚各界,拉近大家,更盡心為創業家提出想法,給予信心,信任才能讓關係變得持久。
跳舞動力源於愛
二十多年來一直跳舞,愈跳熱愛愈濃,Michelle從芭蕾舞、現代舞和即興舞蹈皆有涉獵,她鍾情於芭蕾舞對動作的要求,以及所綻放的氣質,同時喜愛自己在現代舞情感的展現,和在即興舞蹈中以身體直接地回應當下,她就是喜愛以身體舞出生命的故事。實現夢想的途上,雖然困難重重,為何她又會堅持跳舞?她認為其跳舞的動力是來自對周遭人事物的一份愛,「看見世界的戰亂、種族歧視、全球暖化、社會公義的問題等,令我感覺到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無力感和絕望,但這些感受反成為我繼續創作的靈感和動力,讓我從舞蹈中體會到真摯的人性及真善美分享給更多人。」她指在美國讀書時,不時也有留意本港的新聞,惟近年來學童自殺、情緒困擾的新聞不斷,令她感到十分痛心,生於斯長於斯,到底自己能為香港做些什麼?跳舞是她擅長、熱愛的事,故她決定繼續堅持,待回港後貢獻社會。The Wave作為B Corp (共益企業) ,當然支持Michelle的發展,望能共同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