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社工創業推廣園藝治療 :幫到人,自己都開心
園藝治療是甚麼?種花花草草?買盆栽擺放在家中?其實園藝治療比你想像中更加有用。Cloverdede創辦人Kat Wong在社福界工作十多年,近年辭職全心投入園藝治療服務,希望可透過園藝治療,令受眾的身心都得到緩解。
辭職投入園藝治療 創業講求人脈經驗
Kat Wong去年與朋友行山,發覺自然環境對人有減壓的作用,「行山看到花草樹木,發覺自己的心情變好,就買了幾盆小盆栽放在窗台。」後來,Kat在一次偶然機會下,透過共事老師認識到園藝治療,遂參加香港園藝治療協會與聖雅各福群會合辦的園藝治療課程。完成所有課程後,Kat需要完成400小時的實習,才能成為註冊園藝治療師。於不同機構實習的過程中,她體會到園藝治療對病人的療效,例如協助職業性失聰患者減壓;令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建立對事物的認知概念、增強小肌肉活動能力及提升正向情緒;為有特別學習需要(SEN)兒童改善專注、社交及情緒等。後來她決定辭職,專注投入園藝治療師的實習工作。
至於真真正正成立公司推廣園藝治療,Kat坦言很多事情都是順其自然。在社福界工作多年,她建立了不同人脈網絡,令她即使離職後,仍獲不少舊同事及合作過的機構邀請,舉辦園藝治療相關的工作坊。「當時心想:『反正我這一年都是想讀書、休息,沒有甚麼損失,又有人邀請開班,不如試試。』」Kat指以往累積下來的人脈及經驗,令她在發展園藝治療工作時更加順利,「有些師姐本身不是社福界、教育界出身,即使已經有註冊園藝治療師資格,在尋找工作機會上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後來隨著工作機會增加,便決定成立公司,方便與更多機構組織合作。
Kat的經驗反映人脈對於創業的重要性。作為不少創業家事業的起點,The Wave不時為會員舉行座談會、講座、工作坊等免費活動,邀請業內人士講解業內情況及分享個人經驗。會員可從認識及交流意見中,激發更多創意靈感,甚至達致跨界別合作,讓你在事業上取得突破。
園藝治療不止種花 講求「以人為本」
Kat指園藝治療有4個核心理論:
1)親生命:人是親生命的個體,正如照顧寵物一樣,照顧植物的生命力使人感到喜悅;
2)人與大自然密不可分;
3)專注力恢復理論:有別於打機、上網、做運動等減壓方法,植物更能讓人放鬆、忘憂、從疲勞中回復專注;
4)及延伸性:植物具延伸性,需經歷種子、發芽、開花、結果等不同階段的成長過程。
一般人以為「園藝活動」與「園藝治療」無異,其實兩者相差甚遠,前者講求「以植物為本」,著重如何栽種植物;後者則「以人為本」,按不同受眾的需要,訂出合適的治療方法及目標,令受眾可與植物建立關係,令身心得到緩解。現時Kat主要為認知障礙症患者、精神病患者、身體機能弱的長者、SEN學童等有需要的受眾提供園藝治療相關活動,包括1)栽種:如播種芝麻、羅勒、櫻桃蘿蔔、製作草頭娃娃、水苔球及組合盆栽等;2)工藝:製作乾花香包、陶盆彩繪、插花及花葉拓印等;3)觀賞花卉;4)入饌等衍生活動:如採收種植成果製作沙律、青醬等。
公司Cloverdede名字由Clover及dede兩字組成。Clover即三葉草,象徵幸運;dede則指在活動過程中,參加者不時「Dede dada」交談,故Kat取其意思,希望為參加者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氣氛。作為過來人,她深明香港人工作壓力相當大,希望可以透過園藝治療及花藝手作,以植物的自然療癒能力及與人的聯繫,令人達致身心放鬆,提升整體幸福感,同時反思自己生命。
創業後仍「唔怕蝕底」 助人為Kat帶來喜悅
雖已離開社福機構開始創業旅程,但Kat笑言自己仍然本著「唔怕蝕底」、「幫人」的心態工作,「可能這一套在商界不適用,但我覺得創業除為了追求一個較自由、彈性的工作環境,其實自己可以幫到人,帶來喜悅都很重要。」創業後撇除很多行政、人事上的工作,Kat可以有更多時間真真正正接觸受眾,了解他們的需要,為她帶來更多滿足感。未來Kat除了繼續向註冊園藝治療師的方向發展,及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園藝治療小組外,她亦打算開展更多為在職成人而設的花藝手作的工作坊及單次性園藝治療體驗活動,進一步在香港推廣園藝治療,為他們舒解壓力。
成立Cloverdede之初,Kat已打算外出租用辦公空間,指Home Office太容易令人分心,工作效率很低。居住在觀塘的她起初打算租用附近工廈的工作室,但認為環境、配套較差,性價比低。後來她接觸到The Wave,參觀後認為這裏設備齊全,如影印、過膠等設備有助發展事業甚至實習工作,加上氣氛輕鬆,與她公司的理念相同,遂加入成為Waver。Kat指The Wave觀塘鄰近她的家,配合全天候的開放時間,方便她隨時來到The Wave工作。她又表示,The Wave備有不同大小的活動空間,有助她未來在這裏開班、舉行講座推廣園藝治療,亦是她選擇The Wave作為事業起點的原因之一。